维吾尔族人的“一生”之礼
2020-12-02 龙马运势网 民族文化 
摘要:导语:维吾尔族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人,从成家到落叶归根,需要经历四场大礼。从呱呱落地的摇篮礼,到小男孩7岁左右的割礼,到人生大事婚礼,到最后与亲人们告别的葬礼。许许多
导语:维吾尔族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人,从成家到落叶归根,需要经历四场大礼。从呱呱落地的摇篮礼,到小男孩7岁左右的割礼,到人生大事婚礼,到最后与亲人们告别的葬礼。许许多多的仪式、庆典,就这样伴随着维吾尔族人度过一生。本期的,小编就来为大家作详细介绍,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维吾尔族的“摇床礼”

就像每个庭院有座馕坑一样,摇床也是维吾尔族人家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摇床,维吾尔称“比须克”。婴儿出生40天后都要睡在其中,就像母亲的第二怀抱。
小的时候,摇床清一色手工制作,做工简单、粗糙。那时摇床很少有上色的,褥子和绑带之类大多是低廉的布料做成。现在虽说摇床依旧以木制为主,但制造工艺考究,装饰精美,仿佛一件艺术品,极具特色。摇床由床腿、床帮、护栏、床板和连杆组成,用铆眼、榫头链接。因为是固定在弧形条木上,可使其左右摇动。年轻的母亲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轻轻摇几下摇床,不用多久,孩子在母亲悠扬的摇篮曲中,进入梦乡。
我不知道自己当年躺在摇床里是什么样子,可我看护小妹的体验却是很深的。家中五个孩子,父母负担很重,尤其是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忙得脚不沾地。刚有一个打盹的机会,小妹偏又哇哇哭了。这个时候我就代替母亲,跪坐在摇床旁边,手握连杆开始摇动摇床。如果小妹没有休止的意思,我则用口哨模仿各种鸟叫,小妹先是破涕为笑,尔后悄然睡去。
有一则谚语说:摇床里的孩子是别克(有地位的人)孩子,说明摇床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摇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经过一代代维吾尔族人的不断实践,已经显现出来。首先是有利于生长。睡在摇床里的婴儿,手脚一直处于伸直状态,这对以后身材挺拔奠定了基础。还能减轻母亲的疲劳。摇床省去了母亲长时间怀抱孩子之累,劳作间隙适时照料片刻,即养精蓄锐又兼顾了其他事情。
除此之外,摇床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卫生。既然是用绑带将孩子“束缚”在摇床之中,就要解决大小便问题。聪明的维吾尔人在摇床板上设计了一个洞口,且男女有别。只用一根羊腿骨和一个容器,就让孩子躺在摇床上舒服方便了。同时,也让大人从反反复复的洗尿布当中解放出来。
维吾尔族人聚集的地方,睡摇床有专门的礼仪,也就是“比须克托依”。凡是“托依”都带有喜庆色彩,“必须克托依”其实就是摇床上的喜事,类似于汉族人过满月,欢欢喜喜,其乐融融。都说孩子的出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摇床礼含有庆贺产妇康复和婴儿步入人生的双重意思。
这种礼仪邀请一些女宾和儿童参加。当婴儿被放入盛有温水的澡盆之时,每个小客人都会舀一勺水,轻轻浇在婴儿身上。之后,女宾们轮流怀抱着婴儿,在亲切呼唤着婴儿名字的同时,各自献上一段美好的祝词。

2、维吾尔族的“割礼”

对于维吾尔族男孩子而言,到了7岁左右,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苏乃提托依”,也就是割礼。因为同样是人生一件大事和喜事,仪式之日主人家都会请来鼓乐队,像过节一样热闹。
在新疆一些农村,割礼仪式搞得富有创意。头一天,要让接受割礼的孩子穿新衣、骑上马,巡游全村。孩子所到之处,受到父老乡亲真挚祝福,并且为其披红挂绿,气氛温馨而又热烈。
和现在的隆重情形相比,我们那时的“苏乃提托依”就显得相当寒酸了。记得那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恰逢“破四旧”年代,父母不敢在家里为我和哥哥举行割礼,就偷偷摸摸将我们带到牧区的爷爷那里。
当时我们弟兄俩骑着一头毛驴,摇摇晃晃中总觉得道路没有尽头。当傍晚赶到爷爷家时,才知道要给我和哥哥进行割礼,而实施割礼的师傅,是一位陌生老人。
割礼是在吃过晚饭之后,借着油灯的那点光亮进行的。哥哥在先,我在后。我一听哥哥号啕大哭,心也怦怦跳得厉害。爷爷安慰说:“一点都不疼,一下子就过去了,不信你闭上眼睛试一试。”我还是不敢闭上眼睛,惶恐之中盯着陌生老人的手。
我自始至终没有看到那把锋利的刀子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只是见他手中不停摆弄着毛衣扦子一样的东西,若无其事地讲着我从未听过的故事。在爷爷给我嘴里塞进一枚鸡蛋的当儿,就觉得撕心裂肺地痛了一下,我的割礼就算完成了。如今,城里人更愿意把外科大夫请至家中,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到医院去做环切手术,不仅创面缩小,而且卫生省时。

3、维吾尔族的“婚礼”

走入婚姻的殿堂,是每一个青年男女所向往的。虽说各民族婚俗有所不同,但在择偶的理念上都是一致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生活的纽带,而婚礼就是最好的见证方式。
维吾尔族婚礼首先是“念尼卡”的证婚仪式。这种仪式是在婚礼当日早晨进行,地点在新娘家里。在整个仪式中,核心部分是吃盐水馕,严肃中又包含着趣味。
只见一个托盘上放着一碗水,里面泡有两块馕。新郎新娘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抢着吃下蘸满盐水的馕才行。起先新娘还有些难为情,红着脸一副羞羞答答的样子。可当进行到抢馕的环节之时,却突然利索得跟猴子似的。这两块盐水馕,寓意白头偕老。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新郎和新娘谁先吃到盐水馕,婚后谁就是家里主事儿的人。
到了下午才进入迎亲程序。如果是在乡下,沿途一定少不了随时被人堵了娶亲车。或抬一根粗木头,或搬几块大石头,早早放在路中央,等娶亲车到达以后,新郎官势必下车“意思意思”的同时,还要陪着笑脸催促挪开障碍物。得到了礼物和喜糖的大人小孩,有的开始移动木头和石头,有的已经载歌载舞,加入了欢庆的行列。
我和哥哥的婚礼都是在乡下举行的。哥哥结婚时又是宰牛又是宰羊,场面比较大,贺喜的人也很多。当娶亲队伍进了院子,鼓乐齐鸣,人声沸腾。墙头和棚圈上面都站满了人。
父亲平时和附近的哈萨克族牧民关系密切,婚礼的庆贺方式除了维吾尔族式的麦西热甫,还增加了哈萨克族的叼羊比赛。一群小伙扬着鞭子骑在马背上,嘴里不停喊着“拉克,拉克!”父亲顺势将小山羊向上一扔,一个眼疾手快的小伙子抢上就跑。早已跃跃欲试的人们喊着叫着,策马扬鞭一路追将过去。
到了弟弟办喜事,情况就有所变化。因为是在城里举行,自然少了堵娶亲车和叼羊这些有趣的场面。然而在那灯火辉煌的宴会厅,伴随着华尔兹欢快优美的旋律,弟弟携着身披婚纱的新娘,在来宾的祝福之中翩翩起舞,让婚礼平添浪漫和高雅的成份,同样记忆深刻。

4、维吾尔族的“葬礼”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都无法抗拒自然法则,终归会走到生命的尽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参加葬礼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我亲历了两个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岳父。看着两位老人慢慢闭上眼睛,就像是在熟睡中一样,十分安详。
维吾尔族讲究入土为安,人亡后最多停留一个晚上便从速埋葬,所以葬礼大抵是在次日上午进行。亡人的儿子以及男性直系亲戚,表情凝重地并排站在一起。帽子和腰上缠着白孝,依次和送葬人们握手行礼,并接受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安慰。
葬礼由濯水、裹身、站乃玛孜(礼拜)和安葬几道仪式。濯水就是给亡人净身,大都由长者担纲,其他人不能入内。裹身,即用新的白布缠裹遗体。男的三层,女的五层。站乃玛孜有伊玛目主持,所有送葬的男人们参加。先由伊玛目介绍亡人生平,对其功绩给予评价。随后问一声众人“热孜么?(意味给口唤吗)”就听到下面一片“热孜(给口唤)”的回应。紧接着就是最庄重的站乃麻孜仪式,人们就争先恐后扛起“塔吾提(灵柩)”,直奔墓地。
在站乃玛孜之前,亡者的儿子或直系男性亲戚,要对亡者生前债务进行最后清理。维吾尔族历来沿袭父债子还的传统,尤其是在亡者的葬礼上,由谁来承继债务,交代得清清楚楚。
所谓落叶归根,人亡之后,一般都尽可能送回自己的故乡安葬。维吾尔族实行土葬,墓穴呈长方形,长2米,宽1米左右,深达2米。在墓坑底部的西侧,再挖一个称之为“热合体”的偏洞,遗体就安放在这里。而且必须是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
偏洞最后要由德高望重的人士,用土坯整齐封闭。一切进行完毕,就由死者的儿子率先挥动坎土曼,向墓坑填土。随着一声“七坎土曼土完了”,人们纷纷操起工具,在尘土飞扬中轮番埋土。不一会,一座高高的坟堆就形成了,宣告又一个人的生命从此结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