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aojio.com

天干、地支本义和十天干奥秘

天干、地支本义和十天干奥秘:一、天干本义(一)甲甲植物种子破壳出土状。引申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初期萌芽状态。为阴气始尽,阳气初生的第一阶段。甲象形字。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龙马运势网www.longmax8.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你之惑!

 

一、天干本义

(一)甲

甲植物种子破壳出土状。引申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初期萌芽状态。为阴气始尽,阳气初生的第一阶段。

甲象形字。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子萌芽后所戴的甲壳。

五行为足少阳胆,为阳木。少阳为生命之萌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进取性。

(二)乙

乙本义:鱼肠。《尔雅·释鱼》曰:“鱼肠谓之乙”。引申为种子发芽后因柔弱无力而屈曲生长状,承甲,为阳气发展的第二阶段。

乙象形字。甲骨文字形。

乙五行为足厥阴肝。为阴木。

(三)丙

丙本义:鱼尾。《尔雅·释鱼》曰:“鱼尾谓之丙”。引申为植物开始长出分枝的时期,承乙,象开衩的树枝。个人认为,这个字倒过来的形状更符合字的本义,不排除后人误传的因素。丙为阳气发展的三阶段。

丙象形字。小篆字形。

丙五行为手太阳小肠。为阳火。

(四)丁

丁本义:鱼枕。《尔雅·释鱼》曰:“鱼枕谓之丁”。鱼枕即鱼头骨,古代作为饮食器具之一。古人认为骨头都是由阳气生成,因为阳气是不会朽败的,所以人死后骨头不腐烂,其余的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基于此古人才会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以流传后世。既然骨头代表阳气,而鱼枕又是鱼骨里最大的骨头,自然就是鱼体阳气最旺的部位,也最为难啃,最为阳刚。引申为植物已经长成,阳刚之气外现。承丙,为阳气发展的第四阶段。

丁会意字,小篆字形。甲骨文的“丁”字,为口为阳,表示植物已经长成,阳刚之气外现的状态。

五行为手少阴心。为阴火。

(五)戊

戊戊者,武也,言其盛,言其壮也。植物茂盛的状态,承丁。为阳气发展最旺盛的阶段。戊五行为足阳明胃,为阳土。

(六)己

己表示草木生长到了极限,停止继续生长的状态,承戊,为阳气发展到了尽头的时期。

己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本义:停止。

己五行为足太阴脾,为阴土。

(七)庚

庚庚者,更也,更换也。是指阴阳交替的意思。表示植物生长开始由于生长旺盛期向衰退期转换的状态,甲骨文的“庚”字,形态象一植物往地面以下下萎缩潜藏的样子。承己,为阳气开始衰退,阴气开始发展的阶段。

庚五行为手阳明大肠,为燥金。

(八)辛

辛辛者“刑”也。植物遭受自然法则之“刑”,叶落枝枯,承庚,阳气继续衰退,阴气继续发展的“肃杀”阶段。

辛象形字。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本义:受罪。段玉裁注:“凡辠(罪)、宰、辜、辭皆从辛者由此。”

辛为秋,故古代官府执行死罪多在秋后行刑。

辛五行为手太阴肺,为润金。

(九)壬

壬壬者,“仁”也,为植物生命之本,承辛,为收获果实的季节,新的生命旅程也将从果仁中开始孕育。

因为这段时间内的生命活动是在种壳中进行,所以仍然为阴主阳从的阶段。

壬会意字。甲骨文字形。本义:万物出于“仁”中。

壬五行为足太阳膀胱,为阳水。

(十)癸

癸癸者“揆”也,植物在壳内发育,向四方伸展之状态。承壬。

癸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本义:植物欲破壳而出之状态,其何时可出,从何处出,阳气何时来,阴气何时尽,皆须揆度也。故名“癸”。和“壬”一样为阴主阳从时期,但却是阴气主事的最后一个阶段。

癸五行为足太阴肾,为阴水。

二、十二地支本义

(一)子

子本义:为草木之果实或其种子。大家都知道,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虽然不大,有的甚至还很微小,但它们却极具生命活力,为生命萌芽之开始。“子”用在时辰上,则表示十二时辰之初始。

子从“口”从“屮”,“口”表示种子形状,“屮”为古之草字。金文为了方便,干脆就划个圆圈表示种子形状。小篆最为形象,为草木及其子实随风舞动的样子。如:葶苈子,牛蒡子,水红花子,菟丝子等。

子楷体字形。植物在十一月时果实和种子基本都成熟了,此时为阴气欲尽阳气欲生之时。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解释为“阳气动,万物滋”。

子在月为十一月,在时为二十三点到一点。

(二)丑

丑本义为植物种子破壳而出,向下扎根吸取养分的状态。因为破了壳,形态就没有处在种子时期那么好看了,所以读“丑”。

丑小篆字形。在时为凌晨一到三点。在月为十二月。

(三)寅

寅本义为植物分根生长,在吸取足够的养分后,终于蓬勃而出的状态。甲骨文原字中的“口”表示种壳,种壳上面的一横表示土地,分叉的箭矢表示蓬勃而生的植物本体。

寅小篆字形。在月为正月,在时为凌晨三到五点。

(四)卯

卯本义为植物继续生长,把两边土石挤向一旁形态。此时的植物体已经不再象寅那么瘦小得象箭杆了,大家注意看,两边石头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很大了呢?如果我们不去看那两边的石头,中间的两竖是不是很象棵树,而不再象那弱小的幼苗了呢?

卯甲骨文字形。在月为二月,在时为五到七点。

(五)辰

辰从石从手三角形符号就是古代的“石”字,而都与甲骨文“辰”字右边的结构非常相似,《说文解字》有云:“覆手曰爪”。那么,依据这个逻辑,是否应该说“仰掌为手”呢?而我们看甲骨文的爪字,其方向是斜着向下抓握的,因为造字的本义,“爪”是指鸟兽的爪子,所以方向斜着朝下。而手则是相对于人类所言,其方向应该是斜着向上举起的。这样才能把人类的“手”和鸟兽的“爪”区分开来。

辰本义为人们手拿石器开始外出渔猎耕种或采集收割的那个时间。古人有“点卯”的习惯,在卯时清点人员,在辰时开始工作。甲骨文的“辰”字,就象一个人手拿石镰的样子。金文的“辰”字还带有上古的本义,小篆和楷书则属讹传。

辰在月为三月,在时为七到九点。

(六)巳

巳本义为植物生长到了极其茂盛的状态。这里的“口”为古之“丁”字,意思是说阳气到了顶点的样子。下面是弯曲的植物体。

巳在月为四月,在时为九到十一点。

(七)午

午本义为阴阳交替的意思。午时以前为阳气主事,午时开始为阴气主事。《说文解字》曰:“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午在月为五月,在时为十一到十三点。

(八)未

未本义为阴气虽来,尚未旺盛,还没有力量对植物生长产生大的影响。所以植物还有两重枝叶。

未在月为六月,在时为十三到十五点。

(九)申

申本义为阴气进一步发展,阳气进一步衰退,植物因为寒冷而屈曲,希望得到伸展的样子。

申甲骨文字形。在月为七月,在时为十五点到十七点。

(十)酉

酉酉者,有也。本义为作物已经成熟。应该入袋入库。《说文解字》说:“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閉門象也”。

酉甲骨文字形。在月为八月,在时为十七到十九点。

(十一)戌

戌戌者,需也。本义为古人因为各种需要或者酿酒,或者做饭等,而用石器在磕磨植物种皮的形状。

左边的三角形符号表示石器,右边是古代的“仁”字,指谷物及核果类。

金文的“仁”字讹传为枝桠状植物,小篆和楷书又讹传为“戈”字。

戌甲骨文字形。在月为十月,在时为十九到二十一点。

(十二)亥

亥本义为阴气太强,草木遁地的意思。甲骨文的“亥”字,上面为一横表示地面,下面象植物的根。

意思是说这个时候的植物只能依靠根须来进行生命活动了,地面以上树干枝叶的生命活动已经完全停止了。

亥甲骨文字形。在月为十一月,在时为二十一到二十三点。

“十天干”奥秘

 邹德祥破解鈥準旄赦澃旅(龙大哥整理)民间学者邹德祥在给凤凰网文化频道的信中谈到,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和篆书之法,他发现“天干”对应的是人体诸部位之形。他同时表示,挖掘古人智慧是现代人的研究之本,但切忌将古代学问神秘化,自己吓住自己。现将研究文章转载如下:

前段时间笔者苦练篆书,以期书法有所进益,在精读《说文解字》时,竟意外地发现了“天干”这一古老概念的原始奥秘。我发现,“天干”原来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特定汉字的篆字字形,面面俱到地“画”出一个完整的“人体”!

“天干”其实并不神秘,不过是数字“一”到数字“十”而已。“地支”和“天干”一样也不神秘,不过是数字“一”到数字“十二”而已。古人非常聪明,为了区别它们属于不同的“顺序”系统,他们选用不同的汉字分别代表天干的“一到十”、地支的“一到十二”,这样古代汉字便有了数字(一二三四……)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三种不同系统的“序数词”。

问题的关键是,古人表示“天干”、“地支”,为什么单单选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些字,而不是其它的字。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人们一直都在思考,然而未得要领。

今天,我们且来揭开这个困惑人们几千年的奥秘——“天干”为什么要选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样十个字。至于“地支”为什么要选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讨论。 

“天干”奥秘——“人” 

“天干”,普普通通而又奇奇怪怪的十个字,古人用以表示顺序,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它从“甲”到“癸”,代表的是从“一”到“十”。为什么要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字代表“天干”呢?对这个问题,粗心大意的读者肯定不曾琢磨过,爱动脑的读者尽管有所探究,但肯定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个奇妙的答案,东汉许慎在他的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中其实隐隐约约地觉察到了,但他又没把这答案直白地告诉读者。是他自己没解开这千古之谜?还是故意留下谜底由读者拆解?我们今天也说不清楚。

古人最早的造字方法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象形字为主,这是常识。到了夏商时期,“天干”、“地支”这类的抽象概念也出现了,表述这些抽象概念再用单个汉字就很困难了。但困难难不住我们的前贤。古人表示“天干”这一概念,竟是用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用这十个字组成人体的图案(请看作者所绘“天干图解”)。这也就是说,“天干”这个词语本身说的是“人”。古人的创造力竟是如此奇妙。 

中国古人把人体理解为十大部分:

一是头;

二是颈;

三是肩(上肢);

四是胁(胸肋);

五是心(脏腑);

六是腹(腹腰);

七是生殖器;

八是股(大腿);

九是胫(小腿);

十是足(脚)。

这样的理解是很科学的。于是,古人精心挑选了由“甲”到“癸”这十个汉字,用它们的古文字形分别代表人体的这十大部件。这十大对应关系便构成了“天干”的图形。

《说文》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都做了详尽的解说。现在,我们将解说中与“人体”有关的话语一一提取出来,看看许慎是如何认识天干诸字与人体诸部位之间的“象形”关系。

许慎说道:

甲:一曰人头,宜为甲,象人头。

乙:乙承甲,象人颈。

丙:丙承乙,象人肩。

丁:丁承丙,象人心。

戊:戊承丁,象人胁。

己:己承戊,象人腹。

庚:庚承己,象人齐(齐指生殖器——本文作者注)。

辛:辛承庚,象人股。

壬:壬承辛,象人胫。

癸:癸承壬,象人足。

“天干”诸字字形与人体诸部位之形

早期汉字以象形字居多,颇类图形。古人选用十个“图形文字”重组“人体”这一极为复杂的“图形”,这样的创意实在高妙。

古人创制“天干”之时,文字早已产生,他们要用“字形”组合“人形”,必然会考虑选哪些字用在这里最有表现力,最能表现人体的形象。这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于是我们看到,他们选用字形非常成功,所选各字与要表现的人体部位在形象上十分相近。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巧妙关系:

“甲”:此字字形圆圆方方,极象人的头颅。且上边出头代表头发,下边出头与颈相连。

“乙”:笔画微曲而柔,且极简练,极象人的“脖颈”之形。若不选用此字,那么选哪个字能更好地表现人的这一部位,我看不好选了。

“丙”:此字字形最能表现人的双肩至手腕这一部分。我的感觉是,造字之初好像就是要用它表现人的上半身似的,若把里边的“人”拉长就成了“天”字。请注意:“手”不在此,“手”在哪里下文自知。

“丁”:用它表现“心口窝”,从古文、篆书字型来看十分形象。读者摸一下自己这一部位,便可知道这里是两胁与胸椎的结合部,保护着胸腔里面重要的脏器心肝肺等。

“戊”:《说文》说它是“中宫也”。那么用这一字形代表人的胸腔外廓这一“中宫”部位,再恰当不过。“戊”之右上象胳肢窝,右下象肋条。选用此字表现“胸肋”,构思奇妙令人叫绝。

“己”:“己”字的古文、篆书写法婉柔而曲屈。在人体,则腹部最柔,腹内“柔肠”更与“己”字相似。以此字形表现人的肚皮,巧妙无比意味无穷。

“庚”:此字出人意料地代表着男性生殖器。这是人们从前不知道的,而在我所画的这个“图解”中,此字的本义得以昭然揭出。

“辛”:《说文》说这个字的形状象人的大腿。初看此说不能成立,“辛”的字形与“大腿”确实难以产生联想。但是从“图解”看,用“辛”代表大腿乃是恰当至极,不但外形表现出来了,连骨头也表现出来了,并且髋关节(俗称胯骨)这样的细节都能相当精确地表现出来。

“壬”:此字的上半部与“辛”字的下半,正好组成人的膝部。且此字上半之“千”在篆书中写法曲屈,正可表现人膝部位屈折自如、富有弹性的特征。

“癸”:此字意味特别深厚。它的部首与“登”字相同,为“双止”,恰好是人的脚。且此字下部从“矢”、从“天”,加上“双止”之八出,共有十出,正好是十个脚趾。此字一共十画,更是巧妙无比。

——请看,“图案”与“字形”之间,竟有如此神妙的对应关系!所用的字有些字是不可替换的。比如“丙”,比如“庚”,比如“癸”,不用这几个字就“画”不出人体相应部位的图形来。

在《说文解字》中,“甲”到“癸”这十个字虽然比较集中地放到一起进行解说,但许慎并没给我们画出“天干图”来。从“天干”产生到许慎著《说文解字》,年代相隔久远,而且因为秦始皇焚书十分彻底,西汉时甚至连小篆以前的“古文”都已不能识读,因此东汉许慎研究远古学问,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向人们做一点简单的提示,显得散乱而不集中(《说文解字》是注释篆字的,书中附带注出的“古文”只有千余字)。这样,后人对“天干”本义的认识便一直停留在相当肤浅的层次上,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能够理解它。

今天我们将“天干”初步“揭秘”,这在文化史上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

“庚”和“齐”,原来都指生殖器

读到此处,大家可能要问了:“丙”字没有两只“手”,那么人怎能没有手呢?天干中的“手”哪里去了?莫不是许慎给弄丢了?

古人创造“天干”图形,当然不会产生这种低级失误。

原来,“人”的两只“手”在这奇特的“天干图案”中,竟偷偷伸到了“庚”那里,在那里表达着我们前所未知的重要意义。在“庚”这里,两只“手”拱着一个倒写的“入”,那么这个字除了表示“生殖器”这一含义,还会有什么别的含义?原来,“庚”和“齐”一样,在古代都代表生殖器。这也是几千年来的人们都没弄清的。

“庚”的篆书写法,是中间一个“干”,“干”两侧各有一只“手”拱着它。《说文》认为“干”字“从反入,从一”,这样,两“手”拱着倒写的“入”,不是生殖器又是什么?而且它恰好又在“腹”之下。这也就是说,《说文》“庚承己,象人齐”之“齐”不是指肚脐,而是指生殖器。后世“庚”仍有年龄之意,如“年庚”、“同庚”,都说的是“出生”、“生殖”一义。许慎解得“倒入”,帮助我们最终破解了“庚”的本义。

这里顺便说一下《说文》中的“齐”。这个“齐”被许慎放在“肉部”,字形中间是两个“人”,两“人”中间有倒写的“入”(楷写为“丫”)。那么这两人是什么人?又在干什么?读者不妨细琢磨。如此看来,“天干”之“干”必须读“甘”,以前有人把它读为“赣”,那是完全读错了。它既然“从反入,从一”,便是“入”进了“一”,对“一”有所“干预”和“干涉”。

“天干”者人也,“干”者性也;“干支”合指宇与宙、时与空我们从“庚”、“齐”二字中领悟了“干”指生殖器,“齐”字还有男女交媾之义。看来古人造字,对人的繁衍给予了高度重视。古时最缺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所以从来都把人的“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到知识界,便有了文字上对“干”的崇拜——古人日日记“干支”,原来时时在说“性”。

千百年来,神秘的“干支”像个漫无头绪的哑谜,令人混混沌沌无法破解。古人和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当我们终于解读这一谜语时,能不由衷地会心一笑?

解开了“天干”之谜,便解开了“干”的文化学含义。

现在从字形来看,在古代“干”指人类通过性而传承繁衍,而传承繁衍需要“时间”,这样“干”就被赋予了“时间”这一含义。古人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宇即“空间”;“古往今来曰宙”,宙即“时间”,二者合在一起,便指古往今来天地万物。这样,在“干支”概念中,“干”说人“性”而“支”说众兽,就有了深刻的含义。百兽万物代表空间,于是“干支”便是时与空的总和,宇与宙的代称。今后我们再说到“干支”,就说它是“时与空”,是“宇与宙”,我想应该不会错的。

古人用“干支”记“时间”,原因就在这里。

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写法和读音,记住要有读音、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

读音: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扩展资料: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这就是干支历(甲子历),它是一种阳历。

月份和日子和天干地支是如何对应的?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那如何知道某月某日对应的是哪个天干地支呢?如2012年1月1日对应哪个?

追答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988276.html?fr=qrl&cid=101&index=1

我把公式给你

日天干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1。奇数月i=0,偶数月i=6,年份前两位,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表示取整数。

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因此C和y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来取值。

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如果先求得了g,那么

z=g+4C+10+i(奇数月i=0,偶数月i=6)

如:

2009年7月16日

G=80+5+45+2+4+16-3=149余数为9,天干是「壬」

Z=149+80+10+0=239余数为11,地支是「戌」

求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年份-3)/10……余数余数为几就数几个

地支=(年份-3)/12……余数同上

比如今年

(2013-3)/10……余数为0数十个就是癸

(2013-3)/12……余数为6数六个是巳

扩展资料

来源浅考

相传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

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桡创制的,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郑重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请谨慎参考。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图片及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