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aojio.com

阴阳变化法则 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变化法则 阳化气、阴成形: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龙马运势网www.longmax8.com)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你之惑!

 

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论阴阳大要-华佗神方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立于天地之间,而受阴阳之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是曰大智。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谓也。”凡愚不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生死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

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断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自攀陵。上通三寸,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阴阳离合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日: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谁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日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国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日广明,后日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阻,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明,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阳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报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明,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阎,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日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阳报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阻。少朋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阈,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翰留,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此明天人合一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气,天地者,阴阳之形,而大道存乎其中也,万物禀阴阳之气以成形,气尽则形消,故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而神为形之主,藉阴阳之气以存,形消气尽则神去,故阴阳为神明之府,府犹居宅也,阴阳既为生命之本,则治病必求其本,首当调护阴阳也将欲调之,必先明其生化之理。故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此皆生化自然之理也。若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即坤变复,干变,是阴阳进退消长之道也。寒气为阴,阴性凝滞,故生浊,如积阴成地也;热气为阳,阳性流动,故生清,如积阳为天也。故人身之气,清升浊降,自然之性也,反之则病。故如清气在下而不升,则下焦疏利而病飧泄,以阳性流动也;浊气在上而不降,则上焦壅塞而病胀,以阴性凝滞也。如此, 则阴阳反其作用而病矣。反则逆,顺则从,故必察其逆从而调之,是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阴阳变化的基本法则

摘要:《易》以道阴阳。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阴阳学说是其根本。说到阴阳,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易经与佛经、圣经的不同之处在于易经除了文字以外还有一套独特的卦爻符号系统。我们把阴爻━ ━与阳爻━━━看成是两个本征态:自旋向上用阳爻━━━表示,自旋向下用阴爻━ ━表示。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是一个叠加态。是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不测的纠缠态。阴爻━ ━它既可以表示阴“0”,也可以表示阳“1”;阳爻━━━同样,既可以表示阳“1” ,也可以表示阴“0”,也就是说它是不清晰的不确定的。借助“二进制”,我们给出八卦阴阳变化之顺逆图。太极图是阴阳变化之形象、图像表示法,阴阳顺逆图则是阴阳变化之符号、数象表示法。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是: 顺式:由上向下进位。下爻如为阴爻━ ━,则阴爻━ ━为阴“0” ,不变。阳爻━━━为阳“1”,不变;下爻如为阳爻━━━,则阳爻━━━为阴“0” ,阴爻━ ━为阳“1”。逆式:由下向上进位。上爻如为阳爻━━━,则阳爻━━━为阴“0” ,阴爻━ ━为阳“1”;上爻如为阴爻━ ━,则阴爻━ ━为阴“0” ,阳爻━━━为阳“1”。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话正是对八卦阴阳变化规律的语言文字表述。《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与《易》密不可分。从《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来看:其阴阳应 “象”显然是《归藏》之象。《归藏》与《周易》一样,也是逆知未来的。伏羲创立八卦的目的—告诉我们后人:阴阳变化的法则.本文所说的则是伏羲女娲所参透的阴阳变化的最基本法则。

关键词:阴阳; 阴阳顺逆图;阴阳变化的基本法则;《黄帝内经》;《归藏》

《易》以道阴阳,《玄》亦说阴阳。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阴阳学说是其根本。说到阴阳,自然想到何祚庥之语: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简直不知所云,越听越糊涂。吴文俊也说:阴阳五行没有科学的影子。能不能把阴阳说得明白些?看来用语言文字很难表述。众所周知,在世界古老的几大经典中,易经与佛经、圣经的不同之处在于易经除了文字以外还有一套独特的卦爻符号系统: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把宇宙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天地形成之初,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升为阳,用阳爻━━━表示;下降为阴,用阴爻━ ━表示。有人说阴爻━ ━即二进制中的“0”,阳爻━━━即二进制中的“1”。如伏羲六十四卦可以看成一种二进位制数表示方式。其实,《易经》中的阴爻━ ━、阳爻━━━与二进制中的“0”和“1”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伏羲六十四卦只是个特例。要把它说明白,恐怕得借助量子信息原理。我们知道:在量子比特位中,一个比特位上可以同时放一个0跟一个1,叠加。量子计算主要靠粒子的自旋,粒子有自旋向上,也可以自旋向下。我们把阴爻━ ━与阳爻━━━看成是两个本征态:自旋向上用阳爻━━━表示,自旋向下用阴爻━ ━表示。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是一个叠加态。是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不测的纠缠态。阴爻━ ━它既可以表示阴“0”,也可以表示阳“1”;阳爻━━━同样,既可以表示阳“1”,也可以表示阴“0”,也就是说它是不清晰的,不确定的。

借助“二进制”,我们先给出八卦阴阳变化之顺逆图。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文中阴阳顺逆图即《易》变化之门。如果说太极图是阴阳变化之形象、图像表示法,那么,阴阳顺逆图则是阴阳变化之符号、数象表示法。

我们把阴阳顺逆图用文字转化为八种基本形式:

第一式

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逆:乾巽离艮兑坎震坤

第二式

顺:乾兑离巽震坎艮坤 逆:乾巽离兑艮坎震坤

第三式

顺:乾兑坎震巽离艮坤 逆:乾巽坎艮兑离震坤

第四式

顺:乾兑坎巽震离艮坤 逆:乾巽坎兑艮离震坤

第五式

顺:乾艮离震巽坎兑坤 逆:乾震离艮兑坎巽坤

第六式

顺:乾艮离巽震坎兑坤 逆:乾震离兑艮坎巽坤

第七式

顺:乾艮坎震巽离兑坤 逆:乾震坎艮兑离巽坤

第八式

顺:乾艮坎巽震离兑坤 逆:乾震坎兑艮离巽坤

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是:

顺式:

由上向下进位。下爻如为阴爻━ ━,则阴爻━ ━为阴“0” ,不变。阳爻━━━为阳“1”,不变;下爻如为阳爻━━━,则阳爻━━━为阴“0” ,阴爻━ ━为阳“1”。

这种变化规律在古代气功、武术理论书籍里多有体现。如岳飞《九要论》就有:“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之语。

以顺式为例:下爻如为阴爻━ ━,阴气下行为阴。阴气下行则

阳气上升,阳气上升为阳;下爻如为阳爻━━━,阳气下行为阴。阳气下行,则阴气上行,阴气上行即为阳。

逆式:

由下向上进位。上爻如为阳爻━━━,则阳爻━━━为阴“0”,阴爻━ ━为阳“1”;上爻如为阴爻━ ━,则阴爻━ ━为阴“0” ,阳爻━━━为阳“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与《易》密不可分。《周礼春官》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从《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来看:其阴阳应“象”显然是《归藏》之象。

《古三坟》载有“归藏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

天气归、归藏定位、归生魂、归动乘舟,归长兄,归育造物,归止居城、归杀降;

地气藏、藏归交,藏生卵、藏动鼠、藏长姊、藏育化物、藏止重门、藏杀盗;

木气生,生归孕、生藏宫、生动勋阳,生长元胎、生育泽、生止性、生杀相克;

风气动、动归乘轩、动藏受种、动生机、动长风、动育源、动止戒、动杀虐;

火气长、长归从师,长藏从夫,长生志,长动丽、长育违道、长止平、长气顺性;

水气育、育归流,育藏海、育生援,育动渔,育长苗、育止养、育杀畜;

山气止、止归约、止藏渊、止生貌、止动济、止长植物、止育润、止杀宽宥;

金气杀、杀归尸、杀藏基、杀生无忍、杀动干戈、杀长战、杀育无伤,杀止动。

然其有“名”无“象”(卦爻符号),则难以探讨。为此,我们先把《归藏》六十四卦卦名改成通行本形式,使它见其“名”则知其“象 ”。

《归藏易》六十四卦:

乾、否、无妄、姤、同人、讼、遁、履

坤、泰、复、升、明夷、师、谦、临

震、大壮、豫、恒、丰、解、小过、归妹

巽、小畜、观、益、家人、涣、渐、中孚

离、大有、晋、噬嗑、鼎、未济、旅、睽

坎、需、比、屯、井、既济、蹇、节

艮、大畜、剥、颐、蛊、贲、蒙、损

兑、夬、萃、随、大过、革、困、咸

贾公彦有云:“据《周易》以八卦为本,是八卦重之则得六十四……重之法先以乾之三爻为下体,上加乾之三爻为纯乾卦,又以乾为下体,以坤之三爻加之为泰卦,又以乾为本,上加震之三爻于上为大壮卦,又以乾为本,上加巽于其上为小畜卦,又以乾为本,上加坎卦于上为需卦,又以乾为本,上加离卦于上为大有卦,又以乾为本,上加艮卦于上为大畜卦,又以乾为本,上加兑卦于上为夬卦。此是乾之一重得七为八。又以坤之三爻为本,上加坤为纯卦……自震、巽、坎、离、艮、兑其法皆如此,则为八八六十卦。”我们依贾公彦之说将六十四卦排列出来,则《周易》六十四卦如下式:

乾、泰、大壮、小畜、需、大有、大畜、夬

坤、否、豫、观、比、晋、剥、萃

震、无妄、复、益、屯、噬嗑、颐、随

巽、姤、升、恒、井、鼎、蛊、大过

坎、讼、师、解、涣、未济、蒙、困

离、同人、明夷、丰、家人、既济、贲、革

艮、遁、谦、小过、渐、蹇、旅、咸

兑、履、临、归妹、中孚、节、睽、损

很显然,《归藏》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与贾公彦所说之《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方式如同一辙。

从《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的排列看:它是按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离六、艮七、兑八之序数排列的。而《归藏》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是乾一、坤二、震三、巽四、离五、坎六、艮七、兑八。这是一种“阴阳混合”的排列方式。假如我们象帛《易》六十四卦一样采用“阴阳相分”的排列方式,则《周易》六十四卦如下式:

乾、泰、大壮、小畜、需、大有、大畜、夬

震、无妄、复、益、屯、噬嗑、颐、随

坎、讼、师、解、涣、未济、蒙、困

艮、遁、谦、小过、渐、蹇、旅、咸

坤、否、豫、观、比、晋、剥、萃

巽、姤、升、恒、井、鼎、蛊、大过

离、同人、明夷、丰、家人、既济、贲、革

兑、履、临、归妹、中孚、节、睽、损

《归藏》六十四卦如下式:

乾、否、无妄、姤、同人、讼、遁、履

震、大壮、豫、恒、丰、解、小过、归妹

离、大有、晋、噬嗑、鼎、未济、旅、睽

艮、大畜、剥、颐、蛊、贲、蒙、损

坤、泰、复、升、明夷、师、谦、临

巽、小畜、观、益、家人、涣、渐、中孚

坎、需、比、屯、井、既济、蹇、节

兑、夬、萃、随、大过、革、困、咸

我们再把帛《易》六十四卦卦名改成通行本形式:

乾、否、遁、履、讼、同人、无妄、姤

艮、大畜、剥、损、蒙、贲、颐、蛊

坎、需、比、蹇、节、既济、屯、井

震、大壮、豫、小过、归妹、解、丰、恒

坤、泰、谦、临、师、明夷、复、升

兑、夬、萃、咸、困、革、随、大过

离、大有、晋、旅、睽、未济、噬嗑、鼎

巽、小畜、观、渐、中孚、涣、家人、益

将《周易》六十四卦与帛《易》六十四卦作比较:《周易》六十四卦与帛《易》六十四卦卦象互为颠倒,正好反了个身,无一例外。其实,《周易》六十四卦与帛《易》六十四卦同属一个系统,即《易》阴阳顺逆第七式。顺:乾艮坎震巽离兑坤;逆:乾震坎艮兑离巽坤。

顺:乾、艮、坎、震为阳,坤、兑、离、巽为阴。逆:乾、震、坎、艮为阳,坤、巽、离、兑为阴。

我们来看看其阴阳变化的规律:

顺:由上向下进位。 乾下爻为阳爻━━━,则阳爻━━━为阴“0”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0”; 艮下爻为阴爻━ ━,则阴爻━ ━为阴“0” ,阳爻━━━为阳“1”,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1”; 坎下爻为阴爻━ ━,则阳爻━━━为阳“1”,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2”;震下爻为阳爻━━━,阴爻━ ━为阳“1”,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3”; 巽下爻为阴爻━ ━,阴阳变化之数为“3”;离下爻为阳爻━━━,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2”; 兑下爻为阳爻━━━,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1”; 坤下爻为阴爻━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0”.。整个序列阴阳变化之数为乾0、艮1、坎2、震3、巽3、离2、兑1、坤0。

逆:由下向上进位。 乾上爻为阳爻━━━,则阳爻━━━为“0”,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0”; 震上爻为阴爻━ ━,则阴爻━ ━为“0” ,阳爻━━━为“1”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1”; 坎上爻为阴爻━ ━,阳爻━━━为“1”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2”;艮上爻为阳爻━━━,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3”; 兑上爻为阴爻━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3”;离上爻为阳爻━━━,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2”; 巽上爻为阳爻━━━,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1”; 坤上爻为阴爻━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0”。整个序列阴阳变化之数为乾0、震1、坎2、艮3、兑3、离2、巽1、坤0。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乾、坤之道也。阴阳互根,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八卦而小成。老子的话正是对八卦阴阳变化规律的语言文字表述。

《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此以乾坤生六子法说周易八卦阴阳之理也。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六十四卦的卦序的排列应是多种多样的。秦王焚书,《易》以卜存。王弼扫象,象数式微。现存的《易》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行本卦序;

2、伏羲六十四卦序 ;

3、京房八宫卦序 ;

4、《元包》卦序 ;

5、马王堆帛《易》卦序

6、《周礼.大卜》贾公彦疏语所定之卦序排列。

这些卦序排列除伏羲六十四卦卦序外,其实都属于三易中的《周易》序列,即《易》阴阳顺逆第七式。它们所要表现的是不同的“象”。

如京房八宫卦序:

乾、姤、遁、否、观、剥、晋、大有

震、豫、解、恒、升、井、大过、随

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

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

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

离、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

巽、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

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

它由《周易》六十四卦变化而来。八经卦乾、震、坎、艮、兑、离、巽、坤与《周易》八卦一样,乾、震、坎、艮为阳,坤、巽、离、兑为阴。由下向上进位,可得六十四卦阴阳理数表:

乾0姤1遁3否7观15剥31晋23大有16

震9豫8解10恒14升6井22大过30随 25

坎18节19屯17既济21革29丰13明夷5师 2

艮27贲26大畜24损28睽20履4中孚12渐 11

兑27困26萃24咸28蹇20谦4小过12归妹11

离18旅19鼎17未济21蒙29涣13讼5同人2

巽9小畜8家人10益14无妄6噬嗑22颐30蛊25

坤0复1临3泰7大壮15夬31需23比16

其所有本宫卦与一世卦之差为 ;所有一世卦与二世卦之差为 ;所有二世卦与三世卦之差为 ;所有三世卦与四世卦之差为;所有四世卦与五世卦之差为 ;所有五世卦与游魂卦之差又为 ,最后一卦回归《周易》六十四卦本宫。在京房八宫卦中,只有本宫卦与归魂卦是原《周易》八宫卦的本卦。 “游魂”为变:阴阳之数变也;“归魂”:回归《周易》本宫也。哪有什么鬼神迷信之说?

再看《元包》卦序:

太阴第一(坤)

太阳第二(乾)

少阴第三(兑)

少阳第四(艮)

仲阴第五(离)

仲阳第六(坎)

孟阴第七(巽)

孟阳第八(震)

坤、兑、离、巽为阴,乾、艮、坎、震为阳。很明显:由《帛易》六十四卦变化而来。有人认为:《元包》八卦的排列次序,体现了《归藏》之旨。此乃门外汉之言也。然其八宫卦序采用的是京房卦变式排列,此种排列与《帛易》六十四卦异曲而同工。包者,藏也。“阴阳顺逆”包含其中。

我们再来看《归藏》六十四卦:《归藏》八卦乾、震、离、艮为阳;坤、巽、坎、兑为阴。它属于《易》阴阳顺逆第五式逆式:乾、震、离、艮、兑、坎、巽、坤。与《周易》一样,《归藏》也是逆知未来的。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是:

乾上爻为阳爻━━━,阳爻━━━为“0”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0”; 震上爻为阴爻━ ━,阴爻━ ━为“0” ,阳爻━━━为“1”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1”; 离上爻为阳爻━━━,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2”; 艮上爻为阳爻━━━,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3”;兑上爻为阴爻━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3”; 坎上爻为阴爻━ ━,阳爻━━━为“1”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2”;巽上爻为阳爻━━━,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1”;坤上爻为阴爻━ ━,整卦阴阳变化之数为“0”。整个序列阴阳变化之数为乾0、震1、离2、艮3、兑3、坎2、巽1、坤0。

《易》以道阴阳。由《归藏》八经卦-乾、震、离、艮、兑、坎、巽、坤。我们很容易推出《归藏》“太极式”六十四卦:

乾0、复1、同人2、遁3、履4、讼5、升6、否7、小畜8、震9、家人10、渐11、中孚12、涣13、恒 14、观15、大有16、屯17、离18、旅19、睽20、未济21、井22、晋23、大畜24、随25、贲26、艮27、损28、蒙29、大过30、剥31、夬31、颐30、革29、咸28、兑27、困 26、蛊25、萃24、需23、噬嗑22、既济21、蹇20、节19、坎18、鼎17、比16、大壮15、益14、丰13、小过12、归妹11、解10、巽9、豫8、泰7、无妄6、明夷5、谦4、临3、师2、姤1、坤0。

乾、复、同人、遁、履、讼、升、否、小畜、震、家人、渐、中孚、涣、恒、观、大有、屯、离、旅、睽、未济、井、晋、大畜、随、贲、艮、损、蒙、大过、剥为阳,夬、颐、革、咸、兑、困、蛊、萃、需、噬嗑、既济、蹇、节、坎、鼎、比、大壮、益、丰、小过、归妹、解、巽、豫、泰、无妄、明夷、谦、临、师、姤、坤为阴。

“象”、“数”一一对应。如把它排列在圆图上,即构成和伏羲六十四卦太极图一样的《归藏》六十四卦太极图。

帛书《易之义》曰:《易》之义谁(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说卦》云:(伏羲)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我们有理由相信,伏羲创立八卦的目的—告诉我们后人:阴阳变化的法则。本文所说的则是伏羲、女娲所参透的阴阳变化的最基本法则。

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因时之序”,都表达了这种意思。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在精神修养、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卷上·知防》)

其次,养生者还应注意昼夜晨昏的调护。《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 ......

黄帝内经阴阳篇,阳化气,阴成形。中化字在中医角度怎么解释?

这个化就是变化的化,化学的化。内经比较难,业余爱好可以找译本来看。

郑重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请谨慎参考。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图片及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